我們常在電視上觀摩職業高球手的技術之餘,很多時忽略了欣賞他們背後隱藏着的忍耐力。
英國國皇佐治五世曾經說過﹕「高爾夫球常令我極度氣憤(Golf always makes me so damned angry)。」我們亦常常和一些愛發脾氣的球友打球,不論他們在日常工作上的態度是否認真,或在待人接物上風度翩翩、細心禮多。但在球場上,那小白球往往令他支撑不住內心的沮喪、失望和煩躁,一下子便發起脾氣來。
這些情況,球齡高的球友可謂司空見慣。他們會解釋為:「每個人一定有一個心魔,順境時心魔乖乖地地被困在內,一旦遇到逆境,心魔跑出來了,誰能控制到誰便勝出。事實上,在事業上和球場上也是一樣。」
偉大的高球員早已學會了怎樣控制情緒,他們信奉著名運動心理學家Bob Rotella博士的一句名言﹕「高球員有自主權,他可以怎去想便怎去想(A golfer has free will, he can choose how to think)。」
復原只有靠自己
如果他打失了一球,他可以從最壞的方面去想,也可以從最好的方面來看。這一差別,便使往後的成績變得更壞或更好。高球術語中的「復原」或「康復」(recovery)就是這道理。
「復原」或「康復」往往也要靠自己的思維主導,忍不着脾氣是最不智的選擇。今天的心理學治療範疇上,最常採用的方法便是CBT(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)。道理就是把患者說服,令他不要這樣想,要那樣想才對。和古人所說的杞人憂天一樣,一件發生了或甚至未必真正會發生的事情,其後果往往不是自我想像出來那麼嚴重。
像「考不上大學將來便沒法出人頭地」,「考不上大學」本來就不是「因」,「沒法出人頭地」也不是「果」,把二者扣上關係,只是我們「選擇怎去想」(choose how to think)。套在高球心理學上,CBT這一派系非常受用。有些高球教練把CBT幽默化來說:「打壞了一球,千萬不要發脾氣,因為下一桿可能更壞!」
一場高球賽事過程中,變幻無常是必然的。控制到情緒後,高超的技術當然也非常重要。要贏得美國職業巡迴賽冠軍,有時候也需要一點兒運氣。一九七六年在俄亥俄州舉行的一次美國紀念錦標賽,Roger Maetbie和Hale Irwine在加洞賽分勝負的時候,Roger發了一個左曲球,看着白球飛往OB界去。最後一剎,球撞正OB木樁彈回球道。最後終拿了冠軍,他更把該木樁拿回家作紀念。
刻苦中追求快樂
這類失而復得的錯摸情況,在球場上屢見不鮮。說是命運的眷戀也好,說是技術高超也可以。但只要去問一問任何一個職業高球教練,運氣和技術在球場上哪一項重要些,高明的教練會答:「只要你多練習,你的運氣會較好。」你再追問下去運氣是否比技術更重要,美國教練更會搬出美國人的至理名言:「人創造出來都是平等的(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)」來擋架,之後補上一句:「高球最美麗之處在於它不認識你是誰(The beauty about golf is that the ball doesn’t know who you are)。」
球場上,人生哲理很多,每位高球愛好者的感受亦不同。熱愛高球與熱愛生命一樣,我們都要從刻苦的過程中追求快樂。(完)
#####
本文原刊於《信報》,現經作者修訂重刊。
[ #文化 ]